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运营推广
网站优化这些误区一定要避免 百害而无一利
发布时间:2025-04-05 12:16:14编辑:累足成步网浏览(58)
在调整中产生出秩序的各种规则,它们的出现并不是因为人们对其作用有了更好的了解,而是因为那些繁荣兴旺的群体恰好以一种增强了它们适应力的方式对规则进行了改进。
如何推进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治理体制?我的看法初步归纳为:以城镇化为基点,以财税改革为突破口,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治理体制。例如自然资源,包括矿产、土地、森林、水体、滩涂等,这些资源的收益应当通过财政让百姓共享。
所以现在的预算改革,就是要把预算的本来面目给恢复了。建立法治经济,这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方向。(作者为财政部财政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进入 刘尚希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公共治理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五位一体的建设,实际上就是在超越经济建设和市场经济体制。所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是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够了,还需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公共治理体制,而后者是比前者更艰巨、更复杂的任务。
公共治理,或说国家治理,本意就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市场化改革,就是向市场放权,强化市场的自组织能力,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这些东西加起来帮助我们去解释过去20年为什么中国经济能够保持这么快的增长速度。
换句话说,同样是大家非常看好的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几个金砖经济体,特别是金砖 五国,其实只有中国保持了将近8%的增长率。而那些留在沿海地区的大多数出口型中小企业必然面临严峻的局面。大约2006年之后,中国经济的增长引擎已经开始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了,所以,即使沿海地区受到了欧美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但中国的中西部地区依然保持了高速增长。中央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鼓励地方大胆试验、自主推进产业升级的做法,而不是用更加集权的办法或者用自上而下地推行产业政策的办法 来实现整齐划一的产业升级。
在他讲话之前的头15年,中国经济大概 保持着9%左右的增长速度,可是在90年代中期到现在,我们的平均GDP增长率是10.5%,显然是一个超速的增长。大家知道,过去20年从邓小平南方讲话开始,中国经济的确进入了快速增长的阶段。
来源:《社会观察》杂志 进入 张军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这个现象反映的就是沿海发展战略在过去20年中扮演的一个角色,但今天沿海的出口优势在逐步地消失。如果没有这个战略的话,沿海地区是不可能获得如此快速发展和进步的,特别 是像长三角地区是不可能在过去20年有这么快速的财富积累的。不妨说,沿海地区成了过去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我相信,在未来的5~10年里面,中西部地区在我们的GDP增长里面的份额和贡献会越来越大 ,越来越支撑我们未来经济增长的速度。最后,我们也遇上了一个好的外部环境,就是2008年 之前的全球经济,特别是美国,保持了非常好的增长势头。广东、上海和长三角率先进行改革开放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所以可以想象 ,未来发达地区的产业形态一定是由人力资本的快速积累来驱动的。
我深信,中国地区内部的追赶对于中国从整体上缩小与发达经济之间的 差距至关主要。这是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
其实如果大家关注我们媒体的报道就会发现,这些年来在沿海地区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现象,比如企业面临招工难。邓小平的思想是要通过利用沿海的地理优势(所谓的比较优势)迅速地把中国经济纳入到全球的生产链过程当中。
这些变化引起沿海地区比较优势的逐步改变。当最近两年中国经济出现减速的时候,很多经济学家热衷于 到广东、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去考察,然后就匆忙得出一个结论,认为中国经济下滑得很厉害,甚至依据这个局部的观察来怀疑国家统计局的增长率数据高估了实际的增长率。现在沿海地区的经济跟亚洲四小龙的距离已经不远,但是怎么 样能够缩短跟亚洲四小龙的差距,这是沿海面临的一个大问题。这是农村的年 轻劳动力向东部沿海地区的流动开始放缓的原因,这进一步导致沿海地区的工人工资持续上升。至于增长的源泉或者说实现这一增长的基本条件,经济学家比较认同的有这样 几个,一个是90年代我们有非常成功的结构改革,把国有部门压缩到了比较小的规模和有限的部门。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一直到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前的一段时间里都不见起色。
在过去的20年,沿海地区迅速地变成了跟世界市场连接的一个加工平台。过去20年间,得益于快速的资本积累和工业化,沿海地区成为了引领中国经 济发展的火车头,而今天,中西部地区的生产率正因为资本积累的加快而不断提高,与沿海地区的差距也在缩小。
但是如果我们 把中国放到全球经济中,甚至考虑到当前金砖国家的所谓失速现象,也许我们就会看到不同的东西。根据经济学的引力模型,大国比小国的贸易占比要低。
国务院在2012年8月份的时候出台了一个关于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但是没有引起媒体的 足够注意。沿海的出口占了全国 的90%。
这些现象是制 造业成本开始快速上升的结果:汇率升值。沿海的FDI占了全国的85%以上。在过去20年,这一地区的投资和制造业贸易活动充分发挥了比较优势,为中国经济的超常增长立下汗马功 劳。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大概从2005年开始就大量地接收来自沿海发达地区 的产业资本的转移。
虽然利润率很低,但做出口相对比较容易,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中间费用。在我看来,中国经济的减速为什么没有那么多?因为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主要集中在沿 海地区,而内地,也就是我们的中西部地区,其实受到全球危机影响的程度并不大。
沿海的超高速增长最终带来了支撑增长条件的快速变化,也就是说,比较优势最终发生了 变化。沿海出口经济亟待转型在沿海地区中,中国早期的改革开放是在广东和福建地区,所有的特区也都是在广东和福建。
中国是一个大国,而且经济总量变得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从正常的发展规律 来讲,的确应该是贸易占GDP 的比重和出口占GDP的比重会逐渐回落,从现在出口占GDP的40%逐步地下调到30%以下。最后我想说一句话,中国过去的成功被总结为中国模式,但我一直说,如果存在着中国模式,那么中国的模式就是不止一个模式。
这跟邓小平关于部分地区先行一步的思路有很大关系。江浙沪三个地区的出口占了40 %,广东的出口占了30%,渤海湾占了17%左右。中西部将成中国增长新引擎增长引擎从沿海向内地的转移是过去5-6年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现象,它表明中国的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战略今天我们很容易理解,它是符合了所谓的动态比较优势这样一个发展经济学的非常重要的理论的。
我到广东和宁波,见到了政府和企业的朋友,可以说大家非常悲观,因为那里的很多出口企业很困难,欧 债危机和美国经济不景气对当地企业的影响非常大,因为外部的危机冲击了当地企业的出口,这些出口加工行业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对它们的冲击实在很大。这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因为世界上很少有一个国家存在着如此多只做出口而不做内销的企业。
一个重要而常常被忽略的事实是,从地理上看,我们这么快的增长速度主要还是发生在东部的沿海地区,沿海地区的快速资本积累和工业化、城市化的 进程拉动了整体经济的发展。正常情况下,一个企业可能处在出口和内销之 间的某个比例上。
第三,我 们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FDI),迅速地把我们的制造业融入到了全球的生产链过程当中。这个下降背后的机制其实就是产业升级的过程,是我们的产业资本从沿海 往中西部转移的过程。